行业焦点

上千亿热钱涌向芯片,背后是6.7万家注册企业


浏览量:434

到底产生了怎样奇妙的化学反应,又形成了怎样新的竞争态势?

最近芯片投资应该是达成了一致:芯片荒缓解,汽车芯片还未。


但在共识之前,全球各地都在兴致勃勃地往芯片产业链上大投特投,美国芯片法案将提供超520亿美元的资金,外加税收减免;欧盟也正准备投入超过450亿美元的投资,效仿美国。


除了政府层面之外,各个大厂也都在争先恐后地投资以扩建产能。据电子设计和制造行业组织SEMI称,在未来4年里,全球将有90多个新的芯片制造厂或现有工厂的扩建项目上线。


而将视线转向国内,所有人都意识到了“中国芯”的重要性,国产替代浪潮的呼唤下,大量的资金也涌入到了芯片产业中,单单以美国即将断供的EDA来说,国内就有上十家相关企业拿到了大额融资乃至上市。


在芯片这个所谓“夕阳产业”中,越来越多的钱涌过来,到底产生了怎样奇妙的化学反应,又形成了怎样新的竞争态势?


01 巨头扩建投资进行时 

芯片短缺蔓延到产业端,直接影响的是汽车厂商的产量,相关数据显示,截至7月底,全球共削减了将近1500万辆。


但事实上,为了应对芯片供应的持续短缺,各个芯片巨头正在不断地加码投资,Tech对角线不完全统计就发现:博世、台积电、SK等等都早就对外发声或者已经在投资进行中了。


这其中,以台积电为例,其早在2020年产量就占到了全球的四分之一,但依然准备在美国建造一个120亿美元的芯片制造厂,甚至这也是世界上芯片产业更大的单笔投资之一。


摆开擂台赛的,同样在美国同样在同一州,英特尔也准备投资200亿美元建立两个新工厂,韩国的SK集团也准备在美国投资150亿美元,用于其半导体业务的研发和设备。其他家在几十亿的甚至都排不上前列。


而为何会如此大手笔的投入?一方面,确实是因为全球芯片产能的不足,另一方面则是以前的摩尔定律慢慢失效,想要跟上新的芯片制程升级就需要更多的投入,才能不被市场甩在身后,比如英特尔就差点让AMD专美于前。那么在芯片代工厂成本水涨船高之时,加大投入就在所难免。


比如,20年前,建造一座代工厂的成本大约在10亿美元左右,到了10年前,这个成本就变成了30亿到40亿美元,时至如今,2020年,台积电建成的一座3纳米工厂,花费了195亿美元。


当然,更加重要的是,这些芯片巨头为了维持自己的江湖地位,也一直在投资以及并购。


比如博通就直接宣布将以610亿美元收购云计算厂商VMWare,以及早之前就以190亿美元收购了云计算厂商CA Technologies,并以107亿美元收购了赛门铁克的企业安全业务。


这其实也很好理解,芯片虽然当下正在高速增长期,但长期还是逃不过产业周期的,那在资金充沛之时多做布局,为企业留下后续发展空间,实为长远之计。


当然,更多的还是为当下的业务做相关协同布局。仍以英特尔为例,英特尔早在2018年就斥资153亿美元收购Mobileye,后者预计今年将在美股上市,估值超过了500亿美元。


再比如,英特尔的对手之一AMD直接宣布完成对全球更大FPGA厂商Xilinx(赛灵思)的收购。而这宗收购大概花费了AMD将近500亿美元,但带给AMD在CPU领域更多的竞争优势,并有望拓展出更大的市场。


当然,巨头的收购也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。英伟达是芯片行业巨头之一,其曾宣布将以400亿美元收购ARM,但因为其一旦收购将对众多芯片企业形成隐形威胁,最后在各方角力下以失败告终。


不过,我们依然由此可以看出,芯片产业各个巨头们,为了扩大自己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地盘,也是需要使出浑身解数,一方面在不断拓建产能,以防后续后来者超越;一方面在不断投资布局,在扩大业务协同的同时,不断拓展新的领域。


02 国内投资生态更丰富

在各家巨头们都在你争我夺之时,国内芯片投资也正是一片欣欣向荣,尤其是在2020、2021年期间,中国芯片的年均融资额度甚至都超过了2000亿元。即便到了现在,2022 年上半年,芯片投资依然增速不减,已有 318 起投融资交易发生。


那热闹投资的背后是什么原因支持着众多资本不断涌入?


一方面,进口替代迫在眉睫,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,2020年,集成电路进口数量为5435亿个,进口总额为2.42万亿元。这也是我们通俗意义上的3万亿国产替代的市场,而相对应的,同年我国石油原油进口总额约为1.22万亿,仅是芯片进口额的二分之一。


而这正是留给国内芯片产业链的机会所在,毕竟即便众多芯片巨头都在扩建,但他们更大的市场都在中国。


另一方面,据中国半导体行业测算数据显示,2020年我国集成电路销售收入8848亿元,平均增长率达20%,为同期全球产业增速的3倍。不断新增的产业需求量,也让更多人看到新增机会的同时,也看到了投资的机会。


引用芯谋研究的数据则是,到2030年中国半导体扩产乐观的情况下(国产设备取得重大突破),与实际需求相差170万片/月,悲观的情况下缺口达到230万片/月。所以中国半导体产能缺口仍将持续增加。


也因此,IT桔子的统计也很能说明问题,国内芯片产业链的投融资交易高峰发生在 2018-2021 年期间,在 2018 之后每年均有 300+起事件发生。2021 年,中国芯片半导体产业发生 686 起投融资交易,同比增长 43%,并达到顶峰。


钱从哪儿来?主要分为三方面:一方面是以国家大基金和各地政府为代表的国家队入场;一方面是以华为小米腾讯等产业方为代表的不断补课投资;此外则是看到了芯片产业机会,虽然上一周期亏到血本无归但依然大举进入的财务投资人。


成立于2014年的国家大基金一期投资总规模达1387亿元,紧接着,注册资本超过2000亿的国家大基金二期在2019年入场,国家还制定了总额1.4万亿美元的投资计划,力求在2025年前实现关键技术自给自足。这些技术中,半导体占据了核心地位。


除此之外,2019年,华为哈勃投资成立,开始有规律地在半导体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布局,小米的投资也更早更广,覆盖了从半导体材料、元器件IC设计的整条产业链,两家以竞赛的姿态带动了一票包括腾讯、美团等各个产业巨头进入军备赛。


当然,更不能遗漏的是“无人不投芯片”的财务投资人,每隔几天,各家机构争抢芯片公司的新闻就会见诸报端。


那么,钱又投到了哪儿了呢?一类是早有产业现下分拆的公司,一类则是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的初创公司。


前者以比亚迪为例,比亚迪半导体诞生于2004年,后来单独成立事业部,2020年的公告中,比亚迪先在5月披露了包括红杉资本、中电中金、中金资本、喜马拉雅资本在内投资;又在6月披露了包括小米长江产业基金、招商资本、中芯国际、联想创投、深圳创新投资、碧桂园创投等等在内的投资。


紧接着,2020年8月,中电中金、大湾区共同家园发展基金、中金传化基金、深创投、小米长江产业基金等再次加码。还没上市,比亚迪半导体的估值就已经超过了百亿。


再比如,背靠吉利的芯擎科技至今已经完成6轮融资。而且继今年3月获得一汽集团战略投资后,7月,芯擎科技宣布完成了近10亿元的A轮融资,由红杉中国领投,东软资本、博世旗下博原资本、中芯聚源、嘉御资本、国盛资本、弘卓资本、沄柏资本、越秀产业基金、工银国际等跟投参与。这也是2022年上半年汽车芯片设计领域在国内更大单笔融资。


创业公司呢?也是一路过关斩将,获得融资无数。我们以今年6月宣布获得一汽战略投资的地平线来看,地平线之前以C7轮的达融资为著称。更不用说融资巨人壁仞科技,EDA小巨头芯华章等各个细分赛道的头部公司。


那投资带来的效应是什么?2020年,中国共有32家半导体公司上市,这也是有史以来国内半导体上市数量最多的一年。到了2021年,国内还有19家半导体公司在科创板成功上市,52家企业在科创板/创业板闯关IPO。


以广立微和华大九天为例,两者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资本的热捧,国家大基金二期、混改基金、浙江金控、韦尔股份等先后参与了战略配售不说,两家公司超募还分别达到了129%、31.5%。


03 结语

当然,我们看重芯片产业的发展,从长远看,是因为所有技术的进步都呈现出了智能化、自动化、连通化的趋势,而这样的趋势背后所代表的,就是芯片化。


因为单从汽车的发展看,传统汽车只需要50到100片芯片,但智能汽车未来需要的则是500到1000片芯片。德勤就预计,到2022年,每辆汽车将拥有价值约600美元的芯片,约为2013年312美元的两倍。这还不包括云计算、可穿戴设备和电子游戏等源源不断的芯片场景的新需求。


也正是在这样的需求刺激之下,据企查查数据显示,2021年截至5月底,国内共有注册芯片企业1.57万家,同比增长230%。我国共有关键词为“芯片”的业存续企业6.70万家。


只希望当潮水褪去之后,这些半导体产业的企业,不要都在同一赛道,讲着相同的故事,做着相似的产品,那样就只有红海鏖战,至死方休。而是应该以10年为发展周期,坚持长期主义,真正顺应产业发展,找到自身的立身之本。

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“Tech对角线”(ID:gh_a2aad43a8244),作者:Mia,编辑:霏霏,36氪经授权发布。